作品:《摇篮曲》
作者:克拉夫佐夫·伊戈尔·米哈依洛维奇
类 型:  人物 尺 寸:  104.5*122
年 代:  2006年 材 质:  
点 评:
《摇篮曲》本应是优美和温馨的。可是,克拉夫佐夫在他的油画《摇篮曲》中,却创造了一种忧郁和沉重的氛围。天边一束奇怪的亮光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奇怪的感受。年轻女子脸上那忧郁的表情。脸上冷色的反光、孩子很不舒服地在母亲怀中熟睡,和暗影中男子脸上坚毅的神情,都在暗示着主人公的动荡生活和悲剧命运。那美丽女子身体所形成的斜线,和阴影中男子所形成的倒三角型构图线,给画面增加了很强的不稳定感,通过画面的构图技巧,一再加强着这种忧伤的情绪。虽然是这样一个小题材,画家И.М.克拉夫佐夫先生也不会放弃从人性更深层的角度去诠释人类生存的含义。他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在每一幅作品中,他都认真地挖掘艺术所能表现的心灵空间。
 
 我和画家И.М.克拉夫佐夫先生是很好的朋友,去年11月的一个星期二,那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下午收到了一条短信,“依格里(И.М.克拉夫佐夫先生的昵称)走了”——怎么可能?前不久我们刚刚通过电话!依戈里真的走了。他于2010年11月13日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不能也不愿相信这一远道而来的噩耗。瞬间他那英俊的面容好像清晰地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们曾公派留学俄罗斯七年。在列宾美院学习期间,伊格里 米哈依洛维奇 克拉夫(下文简称И.М.克拉夫佐夫)是比我们高三届的同学。他的毕业创作《哀悼》组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对他作品的喜爱,我们相识了,从此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2005年,在我们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马那谢洛夫教授和И.М.克拉夫佐夫教授应邀来华,在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合作举办“全国美术院校教师解剖造型高级研修班”,在教学期间他们的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受到每一个学员的尊敬。尤其是在克拉夫佐夫执教的一个月里,他充满激情的人格魅力深受广大同学喜爱。临别时,许多学员留下了惜别泪水。
 
 第二年,中央美院代表团,带着解剖造型高级研修班的优秀作品,和中央美院基础部学生的优秀作品回访列宾美院,在一楼的那间历经二百五十年的展厅里,中国同行的作品得到列宾美院师生的称赞。И.М.克拉夫佐夫还盛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俯望波罗的海海湾的画室做客,与他也是艺术家的妻子和漂亮的女儿一起欢聚,使我们全体团员在异国他乡有了老友式的亲情感受。
 
2008年,北京第二届国际双年展,И.М.克拉夫佐夫以作品《最后的敬礼.记忆》获奖。他也因为这一系列严肃题材的创作成为俄罗斯最年轻的功勋艺术家之一,他那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获得这些殊荣当之无愧。
 
 伊格里的艺术创作选材非常严肃,从他的毕业创作《哀悼》组画开始他就延续了这一艺术道路。
 
 尤其是近期推出的卫国战争系列作品,更深刻地剖析人类深层的情感,更有所突破。作品《春天》、《节日》等都是这类作品。在《春天》中,一位孤独的老妇人和背景中盛开的花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俄罗斯象这样年龄的老妇人很多,在经历过战争后,有可能失去了相爱的丈夫和心爱的儿子,只有她孤独地活着。卫国战争后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可见这一代人付出了怎样的牺牲!这是一个多麽沉重的话题呀!那一束照射在老妇人脸上的白光,使人在心理上产生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直接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最后的敬礼》系列、《昔日战壕》、《野战排》更是直面反思战争的作品,是对战争、英雄、死亡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今天,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由于对极左时代的反思和批判,更多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向放弃了以往对人类共性与认知的追求,只着力宣扬个性的解放和宣泄,这似乎成为美术界的时尚,成为当代艺术的方向。加之市场的冲击,美术界弥漫着献媚于金钱的低俗气息,而作为卫国战争19年后才出生的И.М.克拉夫佐夫,也同样面临生活和市场的压力,同样身处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大变革的时代,但他却依然选择了严肃的艺术之路,他要用自己生命和画笔,证明这一代年轻的艺术家也有社会的责任感,也有道德的良知,他希望自己的绘画属于全体俄罗斯,甚至全人类。
 
 И.М.克拉夫佐夫还特别尊重文化传统,对今天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丢失的文化多样性忧心忡忡,在中央美院的一次讲座中,一个学生问他:美国艺术正在领导当代的世界潮流,您怎麼看美国的艺术?他直截了当地回答:“如果你问我怎麼看待中国艺术,我可以回答,你们的文化有5000年的传统,我们俄罗斯有1000年的文化传统,我们为什么要用只有200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标准?”这份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的艺术家即使有人这么认为,有多少人敢于这样理直气壮地说出来呢?
 
 在由俄罗斯画廊举办的И.М.克拉夫佐夫先生的追思会上,一些他的朋友,他的学生,和喜爱他艺术的中国同行点亮了手捧的蜡烛,追忆着他——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俄中文化交流的真诚使者。
 
我们的朋友,И.М.克拉夫佐夫的艺术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叶南
欢迎您积极地参与对此幅作品的评论,您的观感请发到留言或信箱,我们将编审后予以刊登,谢谢!
 
   
Copyright©2006-2011 北京俄罗斯艺术画廊